回到生活本身:一个母亲的母职研究
文/图 杨可
去年六月,北京师范大学的肖索未老师邀我参加她主办的“社会学视野下的照料经济”研讨会,我却因为当天儿子有一场考试需要去送考,而无法参会。尽管肖老师理解地安慰我说“实践比学术重要”,我却在歉疚之余感到了一丝吊诡,一个以照料孩子为日常的母亲,却无法参与有关家庭照料的学术研讨。生活仿佛在用戏剧化的方式,向一个以学术为业的母亲宣示实践和理论难以调和。
以上不过是一个多重角色冲突下的女学者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一幕。学生时代我曾跟随导师的团队跑过十几个省份的城市和乡野,现如今长期出外调查却成了不可得的奢侈,我隐隐担心自己正在失去研究的“田野”。记不清从什么时候开始,和许多在职妈妈一样,我每天的时间安排都被多重轮班冲得支离破碎;我联系得最频繁的人是和我一样的妈妈们,好像她们已经成了我的“首属群体”;我加得最多的微信群是孩子的各种辅导课程,需经常留意各位老师的指示,向教育大咖的公号取经;多少次陪孩子上课外班时带着文献想看看,最后却加入了妈妈们的升学龙门阵。不过,付出了这些“代价”之后,我发现自己已经加入了妈妈们“经营”孩子的队伍,成了一个影子教育的局内人。带着孩子出入在北京的“补习圣地”——海淀黄庄的各个辅导机构时,作为“海淀家长”被闺蜜们揶揄并要求介绍经验时,和其他妈妈们一起在饱受打击仍顽强生存的数学竞赛考场外焦急等待时,我分明感到正触摸着时代变迁的节奏。尽管这里没有一个符合社会学传统定义的、边界清晰的、实实在在的“田野”,但我却能真切地感受到每个家庭、教育机构和老师的行动彼此交汇、碰撞、确认、加强,逐渐形成一股洪流,正在塑造独特的场域,甚至形成新的行动结构。我在其中卷入越多,就越意识到这是一个无法忽视的社会事实:城市中的教育变革正在发生,而母亲正是其中穿针引线的主轴。我决定不再追求想象中他乡的田野,而是将自己每日厕身其间的普通母亲的日常生活实践当作开展研究的新的田野。
想通了这一点,我就惊喜地发现自己无往而不在田野之中。一旦将日常生活放置在反思的滤镜之下,许多平常习焉不察的现象和话语便带着深长的意味扑面而来。我留意到喜欢规划的妈妈在朋友圈晒出了自己和女儿的日常事务完美嵌套的时间表;机构的老师忘不了在每个母亲节带领孩子感恩母亲;跟机构老师和家长们关系都不错的妈妈充当桥梁,自主“攒班”;留学中介描述孩子简历制作要点时直接使用了产品销售的话术……我尝试找到了“母职的经纪人化”的概念,希望以此将这些看似琐屑的议题与全球性的教育私事化、中国社会转型重构过程中国家与家庭关系变革以及家庭内外性别分工模式不断延续等多种趋势相关联,通过平凡的母亲们对其母职实践行动和认识的描述,来呈现母职的现代性和复杂性。
得益于局内人的身份,访谈对象的寻找不是难事,不但妈妈们十分乐于分享,甚至我们熟悉的京城奥数名师也请动了。但展开访谈之后我才意识到,在熟人之间访谈与跟陌生人间的访谈有所不同。在对陌生人的访谈中,研究者和被研究者双方代入角色都毫无压力,而对熟人的访谈却容易因为正式的、任务取向的谈话有别于此前熟悉的互动方式而令双方都产生不适和距离感。为了让被访人减少尴尬,我放弃了结构化的访谈提纲,只在访谈之初提出粗线条的访谈主题,给予被访人相对充分的选择叙述主题的自由。同时,我常常需要在母职的研究者和与她们一样作为母亲的被研究者两种身份之间出入,一方面是为了寻求与被访人之间的共鸣,找到“我们感”,一方面也希望能引出被访人对自身实践和社会潮流的反思。访谈的局面真正打开之后便非常精彩,即便教育程度最普通的妈妈们也表现出了对日常实践生活的细致观察和主动思考,此时相对宽松的访问提纲就为纳入新的研究视角、形成新的观点提供了便利。举例来说,访谈之前我认为妈妈们投入母职经纪人角色的程度差异只是受其客观时间安排和自身能力影响,在意愿上应该是没有差别的。后来几位直言不讳的妈妈的话让我意识到,家庭中女性自身发展和儿童发展之间仍有彼此平衡的问题,目前呈现得比较多的一切以儿童为先的局面可能只是妈妈们默默消化了两个目标之间的边界,让渡了自己的利益。而另一位随着孩子一起成长的妈妈的案例也提示我注意到,母职经纪人实践也可能带来女性的自我增权、促进职业发展。尽管这种类型数量不多,也还是在原来的在职母亲双重角色冲突理论之外开出了多重角色合作互利的积极的理论面向。作为一项探索性的研究,面对这些并不“齐整”和完善的访谈资料,我并没有试图将其统合为一个完整的、一致的叙述,而是保留了各种母职实践之间的差异和张力,毕竟这样才更接近事实本身,也为未来开启新的研究留下了线索。
费孝通教授在谈到社会学的作用时曾说:“社会学的研究素材太多了,我们日益变迁着的社会是极好的社会学素材,社会学与烹饪的不同之处在于,我们本身也生活在研究对象的客观社会之中,我们既要观察社会,认识社会,又在影响社会,也受社会影响。”诚然!既然社会学研究者本身也是社会的一份子而无法跳脱,不如转而拥抱生活,从自己最有经验感的地方着手,以反思之镜,照亮日常生活的田野。
结伴去上暑期班
补习圣地海淀黄庄
武汉某艺术考级考场外的焦急等待
写字楼里的广告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