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在线阅览 >> 2019年第4期 >> 正文

上坪古村复兴计划的思考与启示

文 / 何 崴

  上坪村位于福建省三明市建宁县溪源乡,是中国传统村落,福建省历史文化名村。上坪村历史悠久,现有格局完整,周边农业景观丰富,两条溪流绕村而行,并在村口汇聚,形成完整的风水格局;村中有多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有耕读和廉孝文化传承,据传,朱熹曾到上坪讲学,并留下墨宝。因此,上坪有“书香水村,明水绕古村”之名。2015年,溪源乡委托清华同衡规划设计院为上坪村编制保护和发展规划;2016年,在规划的基础上,上坪村开始进行重要节点落地项目的设计和建设工作。

  在设计师看来,乡村建设从来就不是一个简单的建筑问题,而是一个与乡村环境、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整体计划,因此在设计建筑的同时,还应该跳出狭义建筑的界限,将建筑与上游的产业策划、空间规划相结合,同时要考虑建筑完成后的经营和宣传。在上坪古村复兴计划中,设计团队正是沿着这个思路进行工作的。

  此外,上坪是一个历史文化名村,在设计中必将面对保护和发展的矛盾。诚然,保护是此类村庄首先必须强调的,但保护不等于不发展,也不等于历史符号的固化。“复兴”一词应该包含“复”和“兴”两层内容,而与单纯的“复”相比,在“复”基础上的“兴”才是应该重点考虑的方法和内容。

  根据设计总体思路,设计团队将第一阶段工作的重点选定在上坪村的三个区域,它们是位于村口的水口、位于两溪交汇处的杨家学堂和位于东溪上游的大夫第。没有占用现有民居,而是从小处入手,利用废弃的小型农业生产设施,如猪圈、牛棚、杂物间、烤烟房等,进行微改造,并植入新的公共服务业态,重构公共空间,在服务外来游客的同时,重塑乡村公共生活。

  水口区域位于村口,是村民祭拜祖先、神灵的地方。改造针对闲置和有问题的建筑展开:廊亭在村民的要求下,被改造得更为通透、轻盈。烤烟房及其旁边的杂物间被改造为水吧,供人休憩。其中,烤烟房被设计成一个艺术性的空间,通过一个装置,阳光被分解为彩色的光,从天窗照入室内,奇幻的光影效果为简单的空间提供了浪漫的色彩。杂物间的立面则引入了戏剧性和艺术化的处理。窗板采用中轴做法,一侧用木本色,另一侧被油漆成七彩的颜色。强烈的色彩介入,让新建筑为古老的村庄带来戏剧性的“冲突”和活力。

  杨家学堂区域的改造主要针对学堂外的牛棚和杂物间,它们被设计成乡村图书室和书吧。牛棚的层高低矮,只有1.5米,设计师尽量保留了原有建筑的这一特征:一层的毛石墙被保留,入口保持原有高度,人需要低头进入;二层用于存放草料的木房子被略微抬高,形成一道缝隙,让阳光可以照入空间,层高更是只有1米左右,人只能坐或者趴着读书。这些处理既保持了原有建筑的尺度、特征,也创造了一种特殊的空间体验。

  大夫第区域曾经是村中重要的公共活动场地,傩戏就是在这里演出的。改造围绕闲置的生产设施进行:猪圈改为酒吧,杂物间变为茶室,榨笋的棚架成为看台等等。改造后,该区域重新成为村中重要的公共场域。猪圈的改造是该区域的重点,原建筑格局被保留,石头围墙保持原样,上层木结构得到整修,在地面上还增设变色LED(发光二极管),增加了酒吧的娱乐气氛。

  在空间营造的基础上,相关乡村文创产品也是该项目的重点。通过对上坪文化底蕴及农产品的挖掘,设计团队完成了一系列上坪村专属的旅游纪念品和文创产品的设计。它们和建筑相互关联,共同服务上坪村的未来。如根据建筑形象设计的图章,配合村庄地图,游客通过在地图上相应位置盖章,攒齐图章,兑换礼品,既增强了趣味性,又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经营空间的引流问题。

  总之,设计师希望用一种整体性的思维,将产业策划、空间规划、建筑改造、文创和宣传推广集合在一起。它们彼此勾连,既有自身界限,又不限于自身界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在笔者看来,这才是乡村建设的正确道路。

大夫第区域(图  周梦)_爱奇艺.jpg
大夫第区域(图 / 周梦)

水口区域(图  金伟琦)_爱奇艺.jpg
水口区域(图 / 金伟琦)

杨家学堂区域(图  周梦)_爱奇艺.jpg
杨家学堂区域(图 / 周梦)

由牛棚改造的乡村图书室(图  周梦)_爱奇艺.jpg
由牛棚改造的乡村图书室(图 / 周梦)

由杂物间改造的水吧(图  金伟琦)_爱奇艺.jpg
由杂物间改造的水吧(图  金伟琦)

由猪圈改造的圈里酒吧(图  周梦)_爱奇艺.jpg
由猪圈改造的圈里酒吧(图 / 周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