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在线阅览 >> 2020年第5期 >> 正文

新时代改革开放的内涵变化与结构转化

张跃国

【内容提要】 新时代改革开放进入自信阶段,内涵和结构发生根本性变化,制度建设、体系建构成为突出特点和重大任务。适应新时代这种变化,改革实践在形式和方法上要有质的提升,未来改革的理论逻辑要进一步明晰,在改革理论与实践创造、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目标导向与问题导向、制度转型与制度定型如何统一上作出合乎逻辑的说明。要真正达到改革的目的和目标,还需要在主体意义、历史意义、世界意义等维度上对改革进行价值观照。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时代改革开放具有许多新的内涵和特点,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制度建设分量更重,改革更多面对的是深层次体制机制问题,对改革顶层设计的要求更高,对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要求更强,相应地建章立制、构建体系的任务更重。”①这充分表明,新时代改革开放在内涵和特点、重点和难点、方法和任务等方面发生了根本性变化。谋划和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必须深刻把握和主动适应这个根本性变化,在理论创新、实践创造上进行结构性、系统性转变和转化。

  人类推动文明进步和社会发展的基本形式有两种:一是改革,二是革命。改革是自上而下、自我革命,本质上是自我完善和发展,表现形式一般是变革维新、变法新政,虽然也不能避免新旧矛盾激烈斗争,但是总体上是内部调整、重构、再造,形式相对比较温和,一般不会引起剧烈的社会动荡。革命则是自下而上、由外而内、流血暴动、政权更替,在阶级社会表现为激烈甚至残酷的阶级斗争,基本上是推倒重来、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②。纵观人类社会发展史,不论是改革还是革命,在总体上推动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同时,也付出了高昂的代价甚至无谓的牺牲,有时改革和革命本身还会制造社会混乱、造成巨大破坏。特别值得警惕的是,通过变法改革,在一段时期出现所谓国富兵强、太平盛世局面的,事诚有之,但真正实现成功转型、长治久安的,历史上几乎没有先例。相反,变法和改革半途而废、中途夭折,乃至引发或者演变成大规模革命,导致人亡政息、改朝换代的,倒是比比皆是。这方面典型的历史现象,就是中国封建王朝的历史周期率,所谓“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类似的现象,在西方国家历史上也屡见不鲜,比如法国大革命前后的历史事件,英国17世纪内战、弑君、民国、复辟直到光荣革命的复杂历程③。所谓“已日乃孚,革而信之;文明以说,大亨以正;革而当,其悔乃亡”④的美好愿景,基本上是一厢情愿。事与愿违,其故安在?从结果推导原因,可以得出一个基本结论:不管是西方还是中国,失败的改革往往只是完成了前半段,也就是打破旧体制,而没有很好地完成后半段,也就是建立新体制。经过四十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改革开放转入制度建设、体系建构的历史阶段。在改革开放的内涵和特点发生根本性变化的时代背景下,全面深化改革面临极大极难的风险挑战。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曾经振聋发聩地指出:“我们现在所处的,是一个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的时候,是一个愈进愈难、愈进愈险而又不进则退、非进不可的时候。改革开放已走过千山万水,但仍需跋山涉水,摆在全党全国各族人民面前的使命更光荣、任务更艰巨、挑战更严峻、工作更伟大。”⑤如何应对好改革的“下半场”,破除深层次的体制机制障碍,在制度建设和体系建构上交出合格答卷,对我们是一场真正的历史大考。

一、改革开放的三个历史阶段及基本特点

  一般界定改革开放的开启时期,是把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为历史转折点。四十多年来,从开启新时期到跨入新世纪,从站上新起点到进入新时代,改革开放成为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最显著的特征、最壮丽的气象。⑥同时,改革与改革不同,历史和逻辑也不能等同。要认清当前变化和未来趋势,必须考察和分析改革开放的历史演进过程,对历史现象和历史事实进行还原和阐释,揭示背后的逻辑和规律性。

  粗略回顾我国改革开放的历程,分析主要表现和基本特点,可以把四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大致概括为自发、自觉、自信三个阶段。

  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邓小平同志视察南方发表重要谈话,可以称之为改革开放的自发阶段。这里使用“自发”,只能理解为一个关键词,而不是否认改革开放的伟大觉醒意义,也不是忽视这个阶段相继作出关于改革开放重大决策和战略部署的历史事实。从决策层面来看,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改革开放的任务,以后历次中央全会、中央工作会议都对改革开放作出决定和部署,但是总体上看,由于理论准备不充分、计划经济思想根深蒂固、体制机制封闭僵化,关于改革的决定、政策、文件在改革目标、标准、路径等方面显得比较原则,基本取向是号召、倡导和鼓励、支持,更多寄希望于地方、基层大胆地试、大胆地闯,“杀出一条血路”。这是其一。其二,从历史过程来看,改革开放从一开始就伴随着怀疑、非议、责难,在基本方向和重大问题上很难统一思想,实践中更是反复曲折、摇摆不定甚至停滞倒退,农村开展的包产到户、包干到户的责任制形式,以及经济特区发展中出现的走私贩私等现象,都曾引起轩然大波,直至有人质疑改革开放本身。在这样艰难的背景下,改不改、怎么改,主要靠地方、基层的意愿和决心。中央的基本策略是,对于改革进行鼓励、保护、支持,对于跟不上的则允许看、慢慢赶,没有采取强制手段。对此,邓小平同志曾经直言不讳:“对改革开放,一开始就有不同意见”,“一开始并不踊跃呀,好多人在看。我们的政策就是允许看。”“我们推行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不搞强迫,不搞运动,愿意干就干,干多少是多少。”⑦其三,从实际情况来看,不管是农村改革还是城市改革,不管是创办经济特区还是采取多种形式放开搞活,基本上都是地方和基层自发自愿、探索首创。“农村搞家庭联产承包,这个发明权是农民的。农村改革中的好多东西,都是基层创造出来,我们把它拿来加工提高作为全国的指导。”⑧1979年6月,广东、福建两省分别向中央提交报告,请求对外经济活动实行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创办经济特区、经济管理体制在中央统一领导下实行大包干。⑨1984年3月,福建省55位厂长、经理以《请给我们“松绑”》为题,联名向省委书记和省长发出公开信,希望给予企业放权松绑。这些事实是这个阶段改革开放主要特点的鲜明注脚。

  从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到党的十八大召开,改革开放进入自觉阶段。十四大提出要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把社会主义制度与市场经济结合起来,这是前无古人的伟大创举,是一个重大理论突破,对于改革开放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以此为标志,这个阶段的改革开放呈现出理论上逐步自觉、目标上逐步清晰、实践上逐步清醒等鲜明特点。一是注重发挥理论创新对改革实践的先导作用,对改革开放旗帜问题的认识进一步深化,从“思想理论”扩展为“道路”“理论体系”的有机统一,把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为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⑩二是在改革开放的谋篇布局上,既注意调动地方和基层的积极性,更注重总体规划和全面部署,并且分领域、分系统、分行业进行具体改革方案设计制定,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实施。三是在推进方式上,不再强调可以看、慢慢赶,而是要求自觉行动、服从大局,按照路线图、时间表落实改革任务。四是有意识地把改革开放置于世界大格局、全球大视野中,主动适应世界发展大势,积极追赶时代潮流。2001年11月,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深度参与经济全球化,产业链、供应链全面融入全球体系。总括起来看,这段时期的改革开放,已经初步从以往的放权让利、政策调整进入转换机制、制度创新阶段。

  以党的十八大为新的起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新时代标注了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它既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延伸,同时又是新的历史阶段的开始。“新时代既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各项成就在量的积累上的结果,也是对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在质的方面的提升。”11新时代改革开放的最大特点,就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全面深化改革是有方向、有立场、有原则的,要有主张、有定力。“我们必须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导,牢牢把握改革开放的前进方向。改什么、怎么改必须以是否符合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目标为根本尺度,该改的、能改的我们坚决改,不该改的、不能改的坚决不改。”12很明显,无论从哪个维度判断,与新时代开启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同步,改革开放在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前提下,进一步确立了鲜明的时代坐标和清晰的目标方向,毫无疑问进入了自信阶段。

二、新时代改革开放的内涵变化与实践要求

  “从我们党所处的历史方位看,新时代是党史、新中国史划时代的一个新坐标”。13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新时代要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对此,党的十九大作出新的顶层设计和“两步走”的战略安排:第一个阶段,从2020年到203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1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第二个阶段,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15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14这是深刻认识新的历史方位下社会主要矛盾的发展变化,与时俱进确立的新的战略目标和重大历史任务。

  历史方位和历史任务的变化,对新时代改革开放产生了新的战略要求。改革开放的内涵必然发生新的变化,在结构和逻辑上需要作出根本性转变。一方面,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战略需要看,改革开放必须适应新的发展阶段质的变化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深刻把握发展要求和时代潮流,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15这是历史的经验和现实的需要,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重大任务。另一方面,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部构成和外部标志看,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无疑是重要组成部分。衡量一个国家的“现代性”,除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显性指标,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治理现代化既是实现国家现代化的基本保证,又是现代化结果的构成要素。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其实也显著标明了新时代改革开放的实质和目的。第三点,从改革开放自身的历史演进看,这种转变也是历史发展规律的客观反映和必然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改革开放四十多年历程中,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划时代的,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历史新时期;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也是划时代的,开启了全面深化改革、系统整体设计推进改革的新时代,开创了我国改革开放新局面。”16这个重要论断,从历史和逻辑相统一的理论高度,深刻揭示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演进规律和内涵变化本质。

  新时代改革开放的历史演进和内涵变化,无论在逻辑上还是在实践上都有一条清晰的主线,这就是由破到立、完善制度、建构体系。党的十八大统一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强调必须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不失时机深化重要领域改革,坚决破除一切妨碍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首次提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个重大命题,并把“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确定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17党的十九大对制度建设和治理能力建设进一步作出战略安排,提出到2035年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实现;到本世纪中叶,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党的十九届二中全会、三中全会分别就修改宪法、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作出部署并推进实施,在制度建设和治理能力建设上迈出新的重大步伐。18特别是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专题研究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问题并作出决定,强调新时代谋划全面深化改革,必须以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主轴,深刻把握我国发展要求和时代潮流,把制度建设和治理能力建设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继续深化各领域各方面体制机制改革,推动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就把新时代改革开放的内涵变化和结构转化集中地阐述和表达出来了。

  概括起来说,新时代改革开放的内涵和结构显示出四个方面的明显变化。一是制度建设分量更重。改革、变革,当然是从冲破旧观念、旧体制开始,但是目的指向毫无疑问是形成新理念、建立新体制。如果有破无立、只破不立,社会必然陷入无序和混乱。新时代改革开放要满足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战略需要,必然要求把制度建设作为主基调,立破结合、以立为主。这是由历史发展的内在逻辑所决定的。二是顶层设计要求更高。改革的本质和自身逻辑就是自上而下、自我完善。新时代要牢牢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方向,又要推动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必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加强改革总体设计、统筹协调、整体推进、督促落实,系统谋划、整体布局改革的战略重点、优先顺序、主攻方向、工作机制、推进方式和路线图、时间表。三是系统、整体、协同的内在规定性更加凸显。从某种意义上说,改革是制度转型和制度定型的对立统一,也是绝对变化与相对平衡的高超艺术。新时代改革开放是覆盖经济社会发展全领域、全要素的宏大叙事,基于各个领域、各个方面、各个要素之间的合力与张力、作用与反作用的复杂关系,改革不可能是应急式反应、碎片化修补、零敲碎打调整,必然要求全面系统的改革改进和各领域、各方面、各要素的联动、协同、集成。19四是建构体系成为巨大挑战。中外历史经验都表明,经过长期剧烈的社会变革之后,一个政权要稳定下来,一个社会要稳定下来,必须很快建立一整套更完备、更稳定、更管用的制度体系,而形成一套比较完备、比较成熟的制度往往需要较长甚至很长的历史时期。20这是一个深刻矛盾,因此也就成为新时代改革开放面临的巨大挑战。从党的十八大开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到本世纪中叶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要同步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是一项艰巨的历史任务。

  内涵和结构的转换变化,决定了新时代改革开放实践在形式和方法上要有质的跃升。一要充分体现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的内在要求。要厘清重大改革的逻辑关系,把握住各个方面、各个领域、各个层次、各个元素决定与被决定、作用与反作用的复杂关系,坚持系统集成、整体推进、协同配合。二要加强顶层设计与“摸着石头过河”相结合。“摸着石头过河”不是瞎摸乱撞,而是在顶层设计的前提下摸规律、找逻辑,在此基础上再进一步加强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三要处理好慎思明辨与敢闯敢试的逻辑次序。敢闯敢试是前提,是强调态度和行动;慎思明辨是策略,是强调认识和方法。改革推进到新时代,窗口期不会太长,“在改革开放问题上,党内外、国内外都很关注,全党上下和社会各方面期待很高。”21在改革开放新的重要关头,比认识更重要的是决心和态度,比方法更关键的是行动和担当。四要调整好改革发展稳定三个重要支点的平衡。基本平衡态应该是通过改革促发展、保稳定,在动态平衡中实现发展和稳定。

三、未来深化改革开放的理论逻辑和价值评判

  按照党的十九大作出的战略安排,到本世纪中叶要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也就是要达到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未来三十年,来自内部的风险和外部的挑战严峻复杂,实现这样的目标很不容易,甚至可以说带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再把历史视线放长一点,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说,“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还需要一个很长的历史阶段,需要我们几代人、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坚持不懈地努力奋斗,决不能掉以轻心。”22习近平总书记在讲到这个问题时,意味深长地说:“几十代人,那是多么长啊!从孔老夫子到现在也不过七十几代人。这样看问题,充分说明了我们中国共产党人政治上的清醒。”23从这样的时代背景和历史趋势出发,立足于改革的实质、根本目的和宏伟目标,适应改革开放内涵变化和结构转化的内在要求,新时代改革开放,乃至未来更长期的改革开放,客观上需要更深入的理论探索和理论思考,进一步明晰新时代改革开放的理论逻辑,以理论上的彻底来保证改革的方向不变、道路不偏、力度不减,用理论上的清醒保证政治上坚定、行动上坚决。

  对于未来的改革开放,至少有四个方面的基本问题,需要在理论上深化探索,作出合乎逻辑的说明。

  一是改革理论与实践创造如何统一。新时代改革开放是有方向、有立场、有原则的,不实行改革开放是死路一条,搞否定社会主义方向的“改革开放”也是死路一条。这就提出一个不能回避的重大问题:改什么、怎么改,必须要有一个清晰的判断标准,因而也就需要清晰的理论建构作为前提。客观地说,相对于改革的目的和目标而言,目前一些基本理论问题尚未十分清楚,直接影响对改革实践的有效判断。比如,在根本制度上,社会主义制度质的规定性究竟如何;在基本制度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内涵与资本主义自由市场有何本质区别,资本的地位和作用应该如何界定;在重要制度上,公平与效率、自由与秩序、民主与法治等具有内在张力的价值目标如何在制度里兼容。这些理论问题不彻底解决,就无从判断改革实践是否遵循了自我完善和发展的目的,有没有偏离社会主义正确方向,也很难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在重大问题上,改革开放初期有过历史教训,邓小平同志认为改革头十年最大的失误是教育,“四个坚持、思想政治工作、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反对精神污染,我们不是没有讲,而是缺乏一贯性,没有行动,甚至讲得都很少。”24在西方发达国家经济军事科技长期占据优势的客观现实下,我们要坚持道路和方向不变,又要全面深化改革,如果缺少彻底的、逻辑协调的、有说服力的理论,是很容易出问题的。

  二是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如何统一。新时代改革开放的目的十分明确,就是破解发展面临的各种难题,化解来自各方面的风险和挑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同时,改革开放是前无古人的伟大创造,没有历史经验可资借鉴,也不能照搬西方模式,事实上我们对改革开放的规律性认识也还很不充分。“当代中国的伟大社会变革,不是简单延续我国历史文化的母版,不是简单套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设想的模板,不是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实践的再版,也不是国外现代化发展的翻版,不可能找到现成的教科书。”25改革开放的演进规律究竟如何,它要在什么条件下起作用,对新时代改革开放来说还是一个亟需解决的重大课题。

  三是目标导向与问题导向如何统一。从逻辑起点和实践历程看,改革是由问题倒逼而产生,又在不断解决问题中得以深化。所以,改革要奔着问题去,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要以重大问题为导向。反过来说,不能解决时代问题和发展命题的改革,肯定不是好改革,很可能变成一场折腾。同时,发现问题、筛选问题并不是轻而易举的事,一些现象看起来象问题,实际上可能只是暂时现象、随机事件或者局部反应。马克思曾经深刻指出:“主要的困难不是答案,而是问题。”说明找到真正的问题十分关键。社会实践表现形式纷繁多样,要分析和判断哪些是真问题,也就是事物蕴含的内在矛盾,应当以奋斗目标和历史使命作为基本参照系,以目标为指向,把握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的发展变化。抛开了奋斗目标和历史使命,看不清楚真正的矛盾和问题,一味为改革而改革,或者漫不经心率尔操刀,要么会变成功利主义、实用主义,要么会留下历史后患甚至出现难以收拾的局面。这是需要十分警醒的。

  四是制度转型与制度定型如何统一。按照历史发展逻辑,转型是制度变革和制度建设的辩证统一,是达致制度成熟和制度定型的量的积累;定型则是制度变革的必然结果,是制度建设质的变化。对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个宏大命题,哪些是基本定型的,也就是坚持和巩固什么;哪些是需要转型的,也就是完善和发展什么,是必须进一步深化理论思考、作出理论说明的。而且,转型的部分对定型的内容是否会有冲击和扰动,定型的制度对转型的结果是否能够兼容允许,能否形成逻辑协调、有机一体的制度体系,都值得高度关注。此外,如何科学统筹顶层设计和分层对接、制度改革与制度运行,也对改革的逻辑性、体系性提出重大挑战。

  要完整理解新时代改革开放的理论逻辑,还有一个重要问题需要讨论,就是对改革开放的价值评判。从根本上说,没有价值判断以及相应标准,一切活动都是有理由的,一切又都毫无意义。在人类历史发展变化中,正是人的有意识的活动和主观能动性创造了价值,又赋予这些活动及其成果以主体和客体对应关系上的价值意义。

  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26党不谋求也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不是特权集团,“不是因利益而结成的政党,而是以共同理想信念而组织起来的政党”27,其存在的全部意义和所做一切的价值体现,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和共产主义的远大目标。同时,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中国共产党天然具有人类关怀,党领导下的伟大事业也必然要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贡献,为解决人类问题和世界前途提供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28事实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构建人类文明共同体的重要思想,就深刻揭示了人类社会和未来世界的价值诉求。当代中国在社会主义道路上建设现代化的积极探索和发展进步,也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人民立场、远大理想、人类情怀,这三个维度是认识中国共产党的枢机,也是对党所做的事情进行价值评判的基本标准。29

  改革开放作为党领导下的一次伟大社会革命,它的价值体现,以及对它的价值评判,也必须从人民立场、远大理想、人类情怀三个维度去衡量。也就是说,新时代乃至更远未来的改革开放,应该有意识地追求主体意义、历史意义、世界意义。所谓主体意义,就是坚定人民立场,坚持改革为了人民、改革依靠人民,让人民成为改革开放的价值主体和实践主体。所谓历史意义,就是改革开放要着眼于党的历史使命,实现党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奋斗目标。在新时代,党的历史使命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在更长远的未来,是实现共产主义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所谓世界意义,就是展示为人类求解放、让世界更美好的天下情怀,反映全人类共同的价值追求,成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这是改革开放作为新的伟大革命的初衷和目的,也是改革开放能够永远成功的根本价值感召力。

 

【注释】

①习近平:《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载《〈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辅导读本》,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年版,第52页。

②《胡乔木回忆毛泽东》,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1版,第546页。

③参见[美]黄仁宇:《从大历史的角度读蒋介石日记》,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408页。

④[魏]王弼(撰)、楼宇烈(校释):《周易注校释》,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版,第183页。

⑤习近平:《在庆祝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载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中央“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领导小组办公室(编):《习近平关于“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重要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党建读物出版社2019年版,第382页。

⑥《伟大革命推动伟大飞跃 乘势而上再创更大奇迹——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在中央和国家机关、人民团体中引发强烈反响》,求是网。

⑦邓小平:《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载《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74页。

⑧同上,第382页。

⑨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年》(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党建读物出版社2016年版,第703页。

⑩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11曲青山:《新时代在党史、新中国史上的重要地位和意义》,载《求是》2019年第19期。

12习近平:《在庆祝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载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中央“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领导小组办公室(编):《习近平关于“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重要论述摘编》,第375页。

13曲青山:《新时代在党史、新中国史上的重要地位和意义》。

14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28—29页。

15习近平:《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中国政府网。

16习近平:《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载《〈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辅导读本》,第51页。

17同上,第50页。

18同上,第51页。

19中共中央宣传部:《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9年版,第85页。

20同上,第84页。

21同注16,第85页。

22邓小平:《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载《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79—380页。

23习近平:《关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几个问题》,载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中央“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领导小组办公室(编):《习近平关于“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重要论述摘编》,第73页。

24邓小平:《在接见首都戒严部队军以上干部时的讲话》,载《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05页。

25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载《人民日报》2016年5月19日,第2版。

26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中央“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领导小组办公室(编):《习近平关于“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重要论述摘编》,第1页。

27习近平:《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要一以贯之》,载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中央“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领导小组办公室(编):《习近平关于“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重要论述摘编》,第307页。

28任天佑:《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29同上。


责任编辑: 皮莉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