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在线阅览 >> 2021年第3期 >> 正文

唐家亮亮农场:家庭与农场的合一

文 / 图 唐亮

  1986年,我出生在四川成都金堂县福兴镇牛角村。三百多年前,湖广填四川,我的祖辈从湖南迁徙至此,繁衍生息,逐渐演化成现在的村落形态。2008年,我从西南大学生物科学专业毕业,在外工作学习5年之后,决定回到从小长大的村子,和家人一起创办亮亮农场。2013年至今,我们采用环境友善的耕作方式种植小黄姜、辣椒、芋儿、胡萝卜等作物。耕农田,亦耕心田,在耕作的过程中,我们也学习着如何与家人,与这片土地以及这片土地上的生灵友好相处。

  亮亮农场是以家庭为基础的生产组织单元,30亩地,11位家庭成员。其中,60岁以上2人,40岁—60岁2人,20岁—40岁4人,儿童3人。折算成全职人员7人,有的侧重农事生产活动,有的侧重农场后续的经营环节。家庭农场是家庭和农场的合一,支撑农场的是一个家庭,所以,表面上我们经营的是一个农场,背后更多的是在经营一个家庭。

  在我的成长过程中,因为诸多原因,家庭逐渐分散。爷爷去世较早,大伯、小伯患有先天性的残疾,腿脚不太灵便,至今未成家,父亲因此在十几岁就挑起了家里的担子。20世纪90年代初,先是爸爸进城打工赚钱,那时我才几岁,接着妈妈去广东打工,后来弟弟初中毕业外出打工。其间,小伯离家漂泊直至2013年。差不多二十年,我们的家没有真正团聚过,人少时,哪怕过春节,老家也只有大伯一人。让家庭重新凝聚起来,是我心中的一个梦。

  2013年,我决定返乡,希望通过家庭农场这样一个载体,让家人聚拢。其间,虽然经历了各种各样的曲折,但这个分散了二十多年的家庭真的重新凝聚起来了——有11个人围着一张桌子热闹地吃饭了。老人不再是留守老人,儿童不再是留守儿童,我们一起在家生活,在家工作。农场的目标也很简单:既幸福地生活,也照顾这片土地,让这里的人和这里的生态环境相依相存。

  农场面积不大,初始投入不多,3万元的农场启动资金。主要采用环境友善的生态有机农业生产方式,生产过程中不使用化学合成农药、化肥、除草剂、生长调节剂等,关注土壤改良和各种有机废弃物的循环利用,以及田间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进行保护性耕作,让作物自然健康地生长。这些健康的食材,通过互联网以及物流系统,与一个个家庭联系起来,在此基础上,我们又将农场功能进行延伸,为人们,特别是城市家庭提供一个可以进行农事体验、乡村生活体验、自然环保体验的场所,让人们的身心得到放松。

  作为一个家庭农场,一个社会的微观主体,我们不仅在探索一种新的工作方式,也在探索一种可以幸福生活的乡村生活方式。这几年算下来,农场大概可以做到人均月收入2000元,虽然全家每月总收入可能还抵不上城里一个人的工资,但因为在家生活,吃住自足,开销不多。医疗、教育、养老等福利需求,当地也有基本的社会保障体系,尽管软硬件的整体水平比大城市逊色一些,但基本功能还是具备的。只要不出现意外情况,我们目前的生活也算得上是一种较有安全感的小康生活了。

  除却物质生活层面,家庭成员的年龄、文化程度,甚至成长背景和生命状态都不一样,如何把握好一个度,解决好每个人不同的关切,让一家人都能安顿身心,这是需要所有人共同努力的。对于11个家庭成员,我们努力做到既发挥农场和家庭的整体性,又尊重和照顾到每个人和小家的独立性,让大家都有相应的空间。同时,我们将环保、生活美学的理念融入日常,逐渐形成了垃圾分类、厨余堆肥、用茶籽粉或玉米面洗碗、餐前感恩、使用公筷等习惯,这些日常惯习的改变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家庭,让我们的生活有节奏地自我运转,又与世界相连。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感受到的是一种希望。希望是可以给人力量的,我们相信农场会更好,家庭会更好,我们的生活也会更好。

农场一角-2_爱奇艺.jpg
农场一角

微信图片_20210426164314_爱奇艺.jpg
全家福

农场种植的胡萝卜_爱奇艺.jpg
农场种植的胡萝卜

农场种植的小黄姜_爱奇艺.jpg
农场种植的小黄姜

农场里的各种小生灵-1_爱奇艺.jpg
农场里的各种小生灵1

农场里的各种小生灵-2_爱奇艺.jpg
农场里的各种小生灵2

农场里的各种小生灵-4_爱奇艺.jpg
农场里的各种小生灵3

农场里的各种小生灵-5_爱奇艺.jpg
农场里的各种小生灵4

新房子_爱奇艺.jpg
新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