仪陇做法:县域社团转型
文 / 图 北京农禾之家咨询服务中心综合农协研究组
成立于1996年的四川省仪陇县乡村发展协会(以下简称“仪陇协会”)曾是中国政府与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合作的“农村综合扶贫与可持续发展项目”的执行机构,主营贫困户小额贷款业务。经过20多年的发展,仪陇协会实现了战略转型,创办了仪陇县群联农民养牛专业合作社联合社,推动仪陇养牛业走上大农带小农,县城带乡村,向全产业链发展的团结合作振兴之路。
仪陇协会初创期主要参照孟加拉国尤努斯的扶贫模式。到21世纪初,针对农户大量外出务工,分散小贷需求减少的状况,协会开始了第一次经营和组织模式的转型。它从直接对应分散小农户的县乡固定场所服务,转向孵化村级资金互助合作社,让资金互助社利用自身的信用优势帮助农户组织起来抱团发展,摆脱贫困。到2006年,协会在全县10个乡的21个村建立了覆盖8成农户的资金互助合作社。接下来,协会发现不少村社因资金管理不善和资金体外循环,导致经营出现危机。这迫使仪陇协会进行了第二次转型。2012年至2015年,协会工作人员到21个村资金互助社做清产核资,去每户对帐,并向各村社提出财务业务由协会托管的建议。最终,有12家村社自愿与协会签订了托管服务协议,并按照《农民专业合作社法》重新登记注册。协会参照《农业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管理工作的意见》为托管社重建了标准化财务管理系统,并在财务托管的同时建立了合作社骨干集中培训和月度考评制度。至此,村社资金互助业务运营走上了正规化、制度化轨道。2020年年末,这12家村社的初始股本金总额从148.73万元提升到567.51万元。2006年至2020年的14年中,12家村社共发放贷款5486.68万元,累计回收利息389.27万元,成员农户累计分红116.27万元。协会的第三次转型是从公益小贷社团转型为县级养牛联合社,成为具有公益性的产业经营组织。2020年7月,仪陇协会作为机构投资者投资50万元,全县90多户养牛大户按照各自规模投入资金,与12家主要是养牛小户的村级合作社合股,共同注册了仪陇县群联农民养牛专业合作社联合社(以下简称“县联社”)。三次转型,每次都实现了跨越式提升。
2012年以后,仪陇协会发现随着外部市场经营环境的改变,一批返乡的外出打工青年投资肉牛养殖产业,就开始关注这批新兴的养牛大户。在养牛业生产链上,最佳方式是小户养母牛,提供犊牛给大户育肥,这样双方都成本低、效益高。协会基于在为养牛户提供信贷和技术服务过程中掌握的业务数据,认定将养母牛的分散小户与养育肥牛的家庭农场有机衔接,将有助于促进大户小户共同创富和催生仪陇现代化养牛产业,于是果断筹措资金,以机构投资领办方式发起创建了县级养牛联合社。县联社的理事会由协会、养牛大户和12个合作社三方代表共同组成。协会的涉农干部全员进入县联社,推动县联社成为带动农户开创市场的集合主体。
仪陇协会转型为县级养牛联合社后,业务经营模式全面调整。他们以县联社成员服务体系为基础,以引导支持大户带小户与区域动员相结合为方式,快速推进县联社这个集体经济组织与其成员家庭一道成长。他们将全县划为4个片区,每个区组建专职团队,开展统一的综合服务,并将协会多年积累的农民组织、管理、教育、家庭理财、联合购销、入户辅导与评估等各方面经验,通过区域平台为社员和农户提供服务。在新技术推广方面,使用优质品种冷冻精液为母牛配种,进行养牛品种改良与系谱管理体系建设,还通过开发定制和联合购销为农户提供高质低价的精饲料。
为保护弱势小农户,县联社为村社提供养牛产业基金,支持小户买母牛;制定县域市场买卖犊牛的内部价格区间,防止小户吃亏;要求村社对小户养牛环境卫生与疫病防控提供精准服务;为促进大户与小户的有效衔接,县联社组织技术服务队,给队里的大户下达任务,每户要带30—40户小户,从引种开始手把手地教小户饲养技术,给小户的母牛配种等。在大户带动下,小户的成长性很好,原来只养一两头牛的小户,三五年就发展到养十几头牛了。
为全面提升仪陇养牛产业现代化水平,县联社还联合外部专业力量,建设仪陇养牛产业大数据平台和网上商城,向可追溯的养牛业数据化管理方向迈进。
截至2021年年底,县联社养牛户发展到近4000户,母牛存栏1.6万头,育肥牛及架子牛存栏3.8万头。县联社全年销售牛只1.5万头,销售产值达2.7亿元,占全县养牛业的牛只和销售产值的比例均达到85%。
仪陇协会转型县联社,构建了大小户养牛规模分散与集中,村社与县社、片区与网点统分结合多层经营的养牛业产业链,与仪陇县委县政府、基金会等社会公益组织、企业等均建立了紧密联系,发展成为连接农户与村、乡、县乃至外部市场,城乡合作振兴乡村产业的社会经济新型主体。
养牛业引来八方考察
仪陇牛市
县乡领导与养牛户座谈
仪陇乡村风貌
县联社成立大会
仪陇乡村村民大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