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在线阅览 >> 2025年第1期 >> 正文

中站:梅关古道“均利”机制的形成与人群在地化

文 / 图 黄潇

  在中国的众多区域中,南岭的特殊性不仅在于“天地所以隔外内”,即分隔中原与岭南蛮夷之地的天然屏障,更重要的是,它有“为百粤数千里咽喉”的沟通功能。

  南岭北部的长江水系和南部的珠江水系通过山地间的孔道相接,形成全国性的交通线,而在南岭内部,多处相对低平的山隘和星罗棋布的山间盆地,加上山间蜿蜒的河流,又为区域内的人群活动、物资和文化的流动提供了基础,使其得以接触、联结与融合,南岭由此成为一个在地理和文化上具有整体性的区域。

  那么,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群在复杂的山地间通过怎样的行为机制形成本地的区域社会与文化呢?我带着对南岭研究的兴趣,从南岭长距离贸易中陆路的接驳点——梅关古道的中站村切入,尝试观察南岭交通要道沿线人群的互动。

  中站村处于梅关古道沿线的山间盆地,位于南雄府城与南安府城、韶州府城与赣州府城之间的路程“中点”处,这里原是中站城遗址,至今村落里仍有古城墙残段。中站城有梅鋗城之名。据《南雄文物志》所记,该城总面积达3.2万平方米,大庾岭古道穿城而过。梅鋗,传说是越王勾践的后裔,曾在南岭定居并筑城抵抗秦朝,梅岭(又称大庾岭)也因此得名。

  目前所见,中站最早有确切时间的记载是明嘉靖《南雄府志》所记:“小岭中站递运所,在城东七十里,洪武丙辰(1376年)创”。而对中站城最为系统且详细的官方记录是清道光《直隶南雄州志》所载的《金石·中站城砖记》。中站城的前身是明洪武九年(1376年)所创的递运所,无筑城记载。其筑城时间是明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十二月十八日,城上有石刻铭文(现已不存),标识由南安府和南雄府各承担半边城墙的建造。南安、南雄两府分属江西与广东两省,当时能在此地合作筑造城池,共同抵御峒寇,说明同属南赣巡抚统辖区。

  该地除了作为重要的军事防御据点,明嘉靖《虔台续志》关于中站城“实为江广咽喉之冲,往来客商积聚货物之所”,”每被强贼突出劫掠财物,杀伤居民”的记载进一步说明了它在当时已是粤赣之间颇具规模的聚落与人群、物资交流的重要场所。明人张弼所著《梅岭均利记》提及:“梅岭道路,乃南雄、南安两府共给其役,共享其利者,故驴骡驮载,少壮担负,皆于中途博换,盖民情士俗以为定例,自前代已然。而洪武初亦因之而设小岭中站递送官物。公私皆习而安之,无所争也”。由此可知,货物运送到中站即在此驳接交换驮送货物的驴骡及人力。为了方便官方物资的运送与管理,明洪武初年在中站设置递运所。自前代就已出现的中站货物驳换的民间共识和递运所的设立源源不断地吸引周边人群来此谋生,也为发展过境商贸提供了良好的前提条件。

  明景泰初年,“因军饷而以南赣皆为广东行盐地方,则南雄之货过岭者益多,驮担者可得厚利”的缘故,“南雄之民始创‘南货过北者直至南安城下,北货过南者直至南雄城下’之议”,作为递运所的中站,其中转货物、驳接交换运输的功能随着这一观点的出现逐渐减弱。又因“盖北货过南者,悉皆金帛轻细之物,南货过北者,悉皆盐铁粗重之类。过南者月无百驮,过北者日有数千”,而出现了“过北货偏多,则南雄人独擅其利”的现象。南安人心有不忿,欲恢复中站驳换旧例,但南雄人为利极力反对,两地因此“民起私争杀伤狼藉,文移旁午,商旅不通,两府交病凡二十年间”。直到明成化十四年(1478年),官府于中站共议此事,最终决定仍依原来中站驳换旧例,南北驮运货物者于此驳接交换,并刻石于路旁,以为明证。中站货物运输驳换从民间共识发展为官方定例,梅关古道的“均利”机制形成。

  到了清代,中站的过境商贸继续发展,此外,该地的防御力量由卫所转变为塘汛。根据清乾隆《保昌县志》记载,中站街设有塘汛,有塘兵七名。这与明嘉靖年间“南安、南雄二千户所均拨屯田余丁六

十名”,“打手三十名”的驻守人数相比大大减少。清代中站城的军事色彩淡化,而作为宗族聚落的属性开始增强,人群的在地化逐步发展。

  清乾隆二年(1737年),红梅巡检司移驻中站城,负责当地治安。当时的中站城,已有徐姓移民在此定居。《东海堂徐氏族谱》中对其何时迁居中站城并未有清晰的记载。我在实地考察时发现了一座建于乾隆年间的徐氏宗祠祖厅,其门额有“龙飞乾隆三年岁次吉旦”的标识。徐氏宗族营建祖厅的时间与红梅巡检司的进驻时间几乎重叠。此外,五个不同房支的徐姓宗祠间隔分布在西街上。其中一座徐氏宗祠的外墙上还留有几块刻有“乾隆四十四年徐尚九建”字样的青砖。祠堂内的《重修尚周公祠功德碑》称:“祖讳尚周,创建下厅,始于乾隆四十四年”。根据《东海堂徐氏族谱》的记载,乾隆年间的徐氏家族主要经营山地的烧灰烧砖产业,并由徐尚周亲自营建了下厅祠堂。后人将这座祠堂改称为尚周公祠。可见,那时徐氏宗族在中站村的发展已颇具规模。

  现今的中站村是多姓村,村民以徐氏为主,仅有几户其他姓氏。据考察中站村时87岁的徐姓老人口述回忆,中站城的形制是不规则的,近似圆形。北边城墙已毁,未毁前大概长三四百米,高两三米。现有可认标识物:上城门(有古城墙),下城门(有古榕树,树旁尚存护城河的壕沟遗迹),城内有两条南北走向的主要街道。中站街宽约两米,兴盛时两旁房屋密集排布,店铺林立。如今虽已颓败,门前尚存供行旅过路歇脚的石墩。除了南北走向的梅关古道穿城而过外,还有一条东西走向的“勇道”,为官兵专用道。

  作为南岭区域中的重要节点,中站的历史发展脉络大体是从明代的商货驳换中转处与驻军防寇之地,逐渐转变为清代大庾岭商道的过境商贸节点与重要聚落。人们以商贸活动和物资流动作为媒介,在不断的互动中逐渐形成梅关古道的“均利”机制与本地的区域文化。南岭宽阔深广,蕴含着丰富的“人”的历史和国家的历史。虽然聚落、街道兴盛的往日只留存在当代人依稀的记忆和文献记载中了,但古道上往来的步履不停,当地人仍保存着家族的印记,以包容开放的姿态,繁衍生息。


现已颓败的中站街.jpg
现已颓败的中站街

乾隆二年徐氏宗祠门额.jpg
乾隆二年徐氏宗祠门额

徐氏下厅祠堂外墙上青砖的印记.jpg
徐氏下厅祠堂外墙上青砖的印记

上城门的大体位置.jpg
上城门的大体位置